有观点认为,数年之后铁矿石市场将严重过剩,价格急剧暴跌。其实,这种铁矿石“市场拐点论”是站不住脚的,供应偏紧才是今后全球范围内铁矿石供求关系的常态,包括铁矿石、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低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有观点认为,数年之内,铁矿石市场会出现由牛转熊的重大拐点。也就是说,“风水轮流转”,目前供应紧张的铁矿石市场几年之后将会供大于求,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届时铁矿石价格亦相应暴跌。
当然,中国作为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与进口国,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值得欢迎与期待的,但能否真正实现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这种“拐点论”有害无益,既不符合未来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还会对现阶段中国铁矿石的境外并购以及国内铁矿石开发产生很大误导,抑制其投资活动,导致未来铁矿石供求关系更为紧张。
供求关系偏紧是长期趋势
实际上,供应偏紧才是今后全球范围内铁矿石供求关系的常态,包括经济危机在内的一些临时性因素所导致的阶段性供应过剩撼动不了这个长期大局。
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了对铁矿石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表现为全球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表现为现代住宅、汽车、家电、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超大规模发展,这使得同样国内生产总值下的钢铁及铁矿石需求强度明显提高。以中国为例,2010年全国粗钢产量达6.27亿吨,目前粗钢产能已超过8亿吨。预计2011年中国全口径粗钢需求量(含出口)将向7亿吨靠拢,甚至超过7亿吨。预计今后10年内,中国粗钢需求量峰值将达到9亿吨,逼近10亿吨关口,并且其粗钢峰值会持续较长一段时期。
在中国铁矿石需求增长平缓后,将出现另外多个需求大国。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中国自身铁矿石产量增加,金属蓄积量增多,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会有所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全球铁矿石供求关系因此转向宽松,出现大面积过剩。必须看到,另一些人口大国——印度、巴西等国的经济亦在崛起。有观点认为,今后5年内印度钢铁需求将增长1~2倍,而实际增长速度有可能更快。这种数量的增加,不仅完全抵消了中国铁矿石需求的减少部分,而且还会超出。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显著提高了钢铁及其铁矿石需求,印度已开始逐步收紧本国的铁矿石出口。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印度一定会从当今世界最大的现货铁矿石供应国转变为重要的净进口大国。届时,国际市场中国铁矿石采购势必遭遇印度的激烈竞争。
世界矿业巨头的高度垄断地位也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出现,现阶段全球最重要的优质铁矿石资源大多掌握在几家世界矿业巨头手中。据有关资料,“两拓”与“淡水河谷”目前掌控着70%的铁矿石世界贸易量。即便今后数年、十数年后,这一局面也难以发生重大变化。凭借其高度垄断地位以及对于市场大局的深入研究、准确判断,世界矿业巨头完全有能力调节铁矿石开采与生产节奏,控制产能释放,避免长久性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
三大动力支撑铁矿石保持高价
应该说,包括铁矿石、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低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抛开偏紧的供求关系常态不谈,另外还存在三大力量支撑着铁矿石价格高位运行,避免了持续性深幅跌落局面的出现。
一是生产成本有增无减。世界铁矿的开采历史实际上是先易后难的历史。也就是说,先开采成本低的矿藏,后开采成本高的矿藏。同时,劳动力价格、能源价格资源税与环境保护费用的不断攀升也使得铁矿石的开采成本相应提高。
对于国内矿企而言,格外值得注意的是,铁矿石开采成本中占据很大比重的能源费用、人工费用今后将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比如,近期国务院已经批准国家发改委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报告。随着能源产品价格的逐步理顺,过去被人为压低的电力、成品油、煤炭价格将会逐步提高,回归合理水平,进而增加国内铁矿石生产与物流的成本。
二是美元与商品货币汇率的双向推动。已经占据国民收入很大比例的天文数字债务与财政赤字以及借此获取更多战略利益的美国政府的“乐见美元贬值”方针,构成了美元长期贬值的基础。另一方面,美元信任危机导致各国外汇储备多元化,大量增持未受财政危机、债务危机冲击的加元、澳元、雷亚尔、新西兰元等商品货币。受其影响,上述商品货币势必进一步升值,进而双向推高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
三是世界各国资源税提高趋势。矿山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所获取的巨额利润,使得资源国家政府普遍意识到,必须将铁矿石开采利润的很大部分用于本国的国计民生,为此出现了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国普遍提高资源税的行为。其中,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税提高至30%,越南提高至40%。目前,国内资源税改革正在试点,预计今后会普遍实施。国内外资源税的普遍提高也会对铁矿石价格形成支撑。
由此可见,目前一些人的铁矿石“市场拐点论”——数年之后铁矿石严重过剩、价格急剧暴跌的预测,不仅唬不住对未来趋势深入研究与理性分析的世界矿业巨头,反而会把国内投资者吓退,为世界矿业巨头“清理门户”,减少未来的潜在竞争者,进而加大中国铁矿石的进口依赖度。
中国海运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