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快速多变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我国经济成功地抵御了雨雪冰冻、汶川大地震、美国次贷危机等严重不利因素的冲击和影响,物价涨幅逐月回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回落,投资、出口增幅明显下降,房地产、汽车等先导产业出现调整,加上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面金融危机的影响,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在加重。为此,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加快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通过“保一批、稳一批、改一批”来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控制经济回调幅度和持续时间,防止经济增长严重偏离潜在增长率,应成为今年后几个月和2009年宏观调控的基本方针。
一、近期物价上涨明显趋弱,中长期通胀压力仍需警惕
今年4月份以来呈现出的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反向变动的趋向正发生改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望降至6%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也将呈现高位回落态势,短期内物价上涨压力将明显减轻。世界经济减速、美元走弱,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也会使我国的通胀压力一定程度上减弱。但受全球新一轮工业化浪潮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的拉动,中长期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不容忽视。
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继续保持回落态势
食品和居住价格大幅度上涨,是2007年6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二者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平均贡献率达到94.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平均贡献率高达82.2%。随着食品价格涨幅的持续回落,从2月份的23.3%回落到8月份的10.3%,食品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贡献率已从2月份的85.6%下降到8月份的67.2%。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从2月份的8.7%降至4.9%,这是近一年来单月同比涨幅的最低水平。
从全年走势看,随着供给刺激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肉禽蛋、鲜菜供给改善,粮食连续第五年丰收已成定局,国际粮价高位回落,食品价格将继续保持回落趋势。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房屋租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燃料、原材料价格高位回落,居住类价格上涨空间有限。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保持逐月回落态势,全年涨幅在6%左右。
2.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已近峰值
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回落的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攀升。8月份同比上涨10.1%,达到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结构因素看,金属制品、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煤炭及炼焦、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等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其中,钢铁、石油石化、煤炭产品价格上涨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的贡献度分别为2.4、3.4和1.2个百分点,这三大类产品价格上涨对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的贡献率达70%。这些行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除了因雪灾、运力瓶颈、产能控制等因素导致的国内煤炭供求短期失衡,国内油、电价格调整等外,主要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向我国的传导。
目前,推动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首先,近期国内外钢铁需求明显下降,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铁矿石和多数钢铁产品库存增加,价格逐步回落。其次,我国电力和煤炭需求增速在一段时间内将出现持续回落态势。8月份电力消费增速回落到较低水平,煤炭表观消费量下降,多数发电企业煤炭库存达到历史高位,煤炭现货价格明显回落。第三,国际原油价格从历史高位持续回落,带动相关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明显下降。综合看,目前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已基本处于本轮周期的峰值。
3.对中长期通胀压力仍要保持警惕
虽然世界经济短期内整体下调,总需求的收缩会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物价有持续下降的可能。但从国际看,一是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工业化浪潮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形成了对大宗商品需求的重要支撑力量,由此决定了价格回调的幅度不会过大。二是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伴随美国依赖政府信用采取的大规模救市行为,美元将再度走弱,同时部分国际游资将再次投机商品市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存在反弹的可能。
从国内看,一是国内国际粮食市场相对隔离,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存在较大差距,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粮价预期中长期看涨;二是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势在必行,要素价格上涨长期趋势不变,成品油、电力及相关资源价格依然存在一定上升空间;三是发展中面临的环境约束加大,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中我国将面临较大压力,节能减排带来的成本上升也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由此可见,我国中长期通胀压力依然存在,需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性。
二、经济增长周期性下调已确定,短期内下滑过快风险增大
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看,我国此轮经济增长在2007年第二季度已达到峰值,从第三季度开始步入周期下降阶段。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也分别在当年第三季度和第二季度达到波峰后,进入周期性回调状态。今年以来,受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下降特征日趋明显。
受全球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整体低迷。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需求增速持续走低。虽然受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影响,我国进口增速逐步回落,外贸顺差逐月扩大,但前8个月累计贸易顺差仍比去年同期下降6.2%。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2008全年贸易顺差将与2007年基本持平或略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归零,甚至为负。
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一般是判断经济增长起伏的先导指标。目前,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保持在27%左右,但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速已呈较大幅度下降。从中短期波动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从2006年一季度开始已进入中短周期波动的下降阶段,目前仍处于回落状态,全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会略低于去年。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因素看,房地产和汽车两大先导产业的加速增长,带动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本轮经济扩张的主要拉动力量。这些链条长、关联度高的产业回调,产生的投资收缩效应将沿着产业链条蔓延,进而放大对整体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
消费是经济运行中最为稳定的因素。1~8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增加。但从中短期波动看,2006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的提升幅度已开始缩小,实际增速在2008年三季度将达到高点,此后增速趋于下降。前7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8%,增幅同比下降37.2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前8个月乘用车累计生产和销售虽然分别增长13.67%和13.15%,但进入三季度后销量增幅逐月下滑,8月份产销均呈现2004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受房地产和汽车市场回调的影响,再加上股票市场的深度调整,消费需求面临回调压力。目前看,除局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外,全国就业保持相对稳定,这也是短期内支撑消费稳定增长的有利因素。伴随经济增长下滑,如果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则消费需求将面临更大考验。
从全年走势看,如果不采取进一步调控措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略低于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略高于去年,预计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回落至9.8%左右。
三、2009年经济增长形势分析与展望
由于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调整与全球经济的周期性调整相重叠,双重压力下内外需求都将萎缩,加上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严重冲击,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明年我国经济增长将面临加速滑坡的风险。
美国去年爆发的次贷危机的危害比原来估计的要大,目前已经演化为全面金融危机,已给全球金融机构造成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三家倒闭、两家转型,华尔街格局面临全面调整。
房地产泡沫化和缺乏监管的不当金融创新是造成此次危机的根源。据估计,随着房价继续下跌,美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潜在损失将超过9000亿美元,次贷相关衍生工具发售者可能还面临超过1万亿美元的违约赔付损失。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此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到2013年,即便不考虑危机给美国金融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及其对美国gdp增速的影响,2009年美国消费、投资和进口增速也均将大幅度下降,gdp增速将回落到1.6%左右,2009年以后美国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状态,2010年~2015年期间gdp平均增速只有2.4%。如果考虑金融业损失的影响,2009年美国gdp增速有可能回落到1%以下,2010年~2015年gdp的平均增速将维持在2%以下。
虽然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已经通过,而且美联储进一步降低利率,并绕开商业银行直接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但市场信心尚不稳定,股市和商品市场连续下挫,危机对世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扩展。由于我国经济已在相当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和政府救市措施的力度及其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国近两年经济增速的回调幅度。我们利用模型模拟了在两种不同情景下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情景一:如果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能够保证金融业正常运转,其他政策保持不变,同时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也保持不变,且人民币不再升值,则2009年我国gdp增速将深度回调至8.5%以下。其中投资、消费的实际增速和出口增速将分别回调到20%、9.4%和28.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1.9%左右。经济增长的回调趋势将延续到2011年一季度,从2011年二季度才开始恢复上涨。
情景二:如果美国政府在当前救市措施基础上,采取扩张性政策,包括将利率和个人税负降低到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元贬值5%等,同时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不变,人民币不再升值,则2009年我国gdp增速将回落到9%,比美国政府保持政策中性情景下的增速高0.5个百分点。2009年以后的gdp增速也会有所提高,但2010三季度以后仍会出现轻度下调现象。
当然,在高度关注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态势,积极应对危机导致的世界需求大幅下滑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同时,应该看到在相对严格的资本管制下,此次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不会太严重。国内金融体系虽然问题不少,有些方面效率不高,但总体依然比较健康。我国经济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阶段、动力和前景等方面具有实质性差异,推动经济中长期较快增长的基本面因素并没有改变。在外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虽难独善其身,但也有条件走出相对独立的增长路径。从国际分工格局看,我国在要素供给、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等方面的优势依然明显,“中国制造”短期内尚没有足够的国际替代力量,多元化的外向经济依然是推动我国增长的重要动力。国际经验也表明,由内部需求结构升级拉动的重化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长,一般能够持续15年~20年。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重化工业化进程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更长,2020年之前国民经济仍具有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
综合判断,如果不采取针对性调控政策,国际形势不出现重大意外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出现进一步回调,预计gdp增速将下滑到8%左右。如果善加利用当前国内良好的农业形势、相对稳定的就业所支撑的国内消费、民间资本对服务业和垄断行业的进入积极性,以及2009年将取消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配额等有利因素,抓住时机加快推动结构改革,进一步提高政策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仍有可能较好控制本轮周期下调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将2009年全年经济增长率控制在9%左右,将本轮经济周期下调谷底控制在8%以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四、政策目标与“保、稳、改”的扩大有效内需举措
针对国内、国际经济周期叠加回调的双重压力,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应相机调整。基本政策目标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防止短期内经济下滑过快,在更长一个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势头。根据近年我国经济结构特征发生的变化,本轮扩大有效内需的政策着力点应与1998年所强调的扩大内需的重点有所不同。在重视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重点放在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打破行业壁垒,放松市场准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安全网,以充分释放有效内需潜能。当前,扩大有效内需应着力“保一批、稳一批、改一批”。
1. 保一批: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保持就业规模持续扩展
保增长、控通胀的重要基础是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稳定增加。应针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强农惠农政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在财政支出中适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主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时重视提高投入效率;加快重要农产品核心产区、现代化农村居民小区、农村工业及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和服务网络等。此外,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当前应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等领域,促进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外贸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财政政策中宜考虑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适当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和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增加企业技术改造能力;对中小企业社会保障提供财政支持,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保障水平,改善职工的消费预期。针对外贸企业的困难,宜考虑进一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放宽出口企业票据融资的条件,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出口企业提供贷款贴息等。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变动,适时、适度予以必要的干预,控制人民币升值的节奏。
2. 稳一批:稳定住、行等居民消费热点,控制房地产、汽车等先导产业的回调幅度
当前房地产行业正在从前期的价滞量减转向价格不同幅度下降,深度调整已显端倪。汽车工业发展也面临市场持续降温,产销量下降的困难局面。由于房地产、汽车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也是居民消费热点,其深度调整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近几年房地产价格上升过快,形成较大泡沫,价格回调、释放泡沫有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但也要防止短期内回调过快、过深,制约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增长,对金融体系乃至经济全局形成显著不利影响。对房地产业应采取有保有压、结构调整、稳定增长的方针,一是提供必要的开发贷款,鼓励和支持保障性住房以及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二是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鼓励开发商适时调整营销模式,促进公平、合理竞争,引导房价合理调整;三是简化改善型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购买办法的相关规定,减免购买首套小户型住房的税费,鼓励居民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适时购买住房,缓解持币待购心态;四是清理和减免住房市场流通环节的税费,增强存量住房资源的流动性,活跃二手房市场。
在节能、环保的原则下鼓励家庭买车,清理和取消如控制车牌发放等限制买车的措施,保持汽车需求的适度增长。适当提高用车用油成本,引导家庭汽车合理消费。加快城市交通系统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3. 改一批:改革能源价格体系和基础产业、服务业投资模式,吸引和鼓励民间投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有效途径。当前紧迫且可行的是改革能源价格体系和基础产业、服务业投资模式,打破壁垒,放松准入,吸引和鼓励民间投资。
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石油需求和价格下降的可能性加大。国内电力需求下降,煤炭价格开始回落,上网电价进一步上涨的压力减小。这些将减轻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压力。总体看,推进能源价格体系改革的时机趋于成熟。宜把握当前时机,在年内推出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在政府指导下实现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燃油税改革也可同步推出。同时可考虑适当调整销售电价,以释放上网电价上调的压力,促进电网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基础产品供给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基础产业、服务业的若干领域“大一统”的投资运营模式和垄断经营方式有关。推动某些基础产业政企分开,放开市场准入;推动电网输配分开,允许地方政府投资城市配网建设和改造,完善输配电价,促进输电骨干网的建设;适度下放城市轨道交通的项目审批权,允许地方政府尝试多种投融资机制和运营模式,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保障相关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增长;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进入限制,参照入世条款,给予民营资本平等待遇。
(课题负责人:刘世锦、金人庆、卢中原;课题协调人:余斌;本报告执笔:刘世锦、余斌、李建伟、陈昌盛、张立群。本报告吸收了中心课题组成员和各研究部、所讨论意见)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